独处与孤独
12/25/2023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有句名言,“一个人在这世界上要么选择孤独。要么选择庸俗,别无他法。”这句话让很多人无所适从。叔本华作为一个大哲学家,他的话是哲学层面的,我另找时间聊。我们日常生活,大可不必理会太多哲学层面的东西,但孤独这个东西却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病,影响人们的健康。在这个圣诞节新年还有中国春节接踵而至的季节里,有的人快乐欢呼,各种聚会聚餐让人幸福满满。但也有人紧张惧怕,有怕忙的怕累的怕缺睡的,尤其是哪些孩子们从四面八方回到家里的妈妈们;也有人怕别人家热热闹闹,自己却孤独苍凉,尤其是哪些没有子女的或子女远在他乡不能回家团聚的老人们。
首先我想与大家一起来厘清几个概念。孤独(Loneliness)和独处(alone, Solitude)是不同的。孤独是一种情感状态,它描述的是感到孤立、没有联系或不被人理解的感觉,一个人即使身处人群中也可能感到孤独。独处则是一个物理状态,指的是身体上与他人分开或独自一人的情形。独处可以是自愿的,也可以是被迫的。孤独作为一种主观感受,与个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有关。人们可能因为多种原因感到孤独,比如社交环境、个人性格、生活变故等。独处则是一种客观情况,与外界环境和身体位置有关。一个人可以在选择独处时感到满足和平静,而丝毫没有孤独的感觉。孤独通常被视为一种消极的体验,因为它与社交隔离、沮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相关。独处则可以是一种积极的体验,尤其是在需要休息、反思或专注于某项任务时,独处是一种难得的机会,它可以提供一个人思考、创造或放松的空间。所以,孤独和独处虽然在表面上可能看起来相似,但它们在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如果你喜欢独处,一个人做你喜欢的事时几小时几小时都不感到孤独,那就继续保持这种生活方式,没有任何不合适。
庸俗(Vulgarity)和合群(Conformity)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相似之处。庸俗通常指的是缺乏品味、粗俗或低俗的态度、行为或风格。这通常与文化和社会的审美标准有关,是一种负面的评价。合群指的是为了与周围的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态度或行为。这种行为可能基于对社会接受、认同的追求或避免被排斥的恐惧。庸俗是个体的表现,它与个人的选择、喜好和行为有关,通常与周围社会或文化的主流价值观相悖。合群强调的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压抑自己的个性或信念,以适应大多数人的行为准则或观点。庸俗在很多文化中被视为不受欢迎的特质,因为它通常与缺乏教养、精致或深度相关。合群可能既有积极也有消极的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合群有助于社会和谐和团体一致性;但在其他一些情况下,它可能抑制个性和创造性。因此,尽管庸俗和合群都可能涉及到与社会规范和期望的关系,但它们的焦点和动机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你是一个外向合群的人,很好,继续留在你的社交圈子里如鱼得水,合群并不表示你庸俗,只要你不粗俗地把自己的观点与行事方式强加于人,只要你不为了迎合圈子里的别人而压抑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所以,我们是可以做到独处却不孤独,合群却不庸俗的。孤独是一种对健康有害的心理状态,我下面想重点来聊聊怎样克服孤独感,有利于身体与心理的健康。
孤独感和独处时间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虽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教授Matthias R. Mehl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426名年龄在24至90岁之间的人的数据,发现这些人有66%的时间(指除去睡觉的所有清醒的时间)是独处的,但独处的时间差异很大,有些人90%的时间都是独处的,有些人却只有10%的时间单独度过。年长的单身成年人独处的时间最长。他们发现独处时间长短与孤独感之间的联系因年龄和其他因素而异。当独处时间大于75%后,独处时间与孤独感之间的线性关系变得明显,也就是说,独处时间太长(>75%),人们会容易产生孤独感。对于老人,即使独处时间小于75%,他们也容易产生孤独感。对65岁或以上的老人,独处时间长短与孤独感之间的线性关系比较明确。但对于多数年轻人和中年人来说,独处和孤独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这个其实我们多多少少都有数的发现给我们中年人一些提醒。中年人可能上有老(65岁或以上的父母)下有小(20岁以下的子女),上面的老人独处时容易感到孤单,下面的子女常常嘟囔着“Leave me alone(离我远点)“,我们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多陪陪父母!尽管我们可能本能地更喜欢与下面的子女在一起,美其名曰”想看着他们成长“,而不是太喜欢与上面的父母在一起,谁叫老人们喜欢把陈年旧事一遍遍的复习给别人听呢?!不过,我们这些中年人不久就变成了老年人啰。
但混在人群中并不一定就能消灭我们的孤独感。Mehl博士的研究还证实了一句老话:“在人群中,你可能会感到非常孤独,独自一人时却感觉良好。“年轻人尤其如此,因为他们还没有足够的人生经历,还没有与谁都能聊几句的人生话题储备。因此,年轻人可能会应约与一群人出去聚会,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邀请,即使与他们并不亲近。但当他们和这些人在一起时,却可能会感到很孤独,因为他们并不是过从甚密的朋友,没什么可以聊得来的。所以,对于消除孤独感,与什么人在一起很重要,而不仅仅是与别人在一起,尤其对年轻人来讲是如此。做青少年家长的,经常看到青少年闷在家里,就主动帮他们找一些朋友家的年龄相近的孩子一起玩,但往往适得其反,这些本不熟的年轻人在一起时会各玩各的手机,没有互动,尴尴尬尬。如果他们很小就在一起玩,情况就不一样了。小孩很小时,就要让他们与同龄的孩子们多玩,长大后,他们才会是能消除彼此孤独感的朋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往往会在社交模式上变得更加挑剔。我们会修剪掉外围的社交联系人,并逐渐建立一个核心社交网络。因此,如果圈子较小的老年人与他们真正想见的人会面,他们就不会感到孤独。这种“有效”的见面时间不一定要很长。尽管你一天中不得不花很大一部分时间独自度过,但如果有哪怕仅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与核心社交网络中的朋友相处,就可以有效地消除孤独感。但有一种倾向是,老年人可能太挑剔而过于修剪了社交网络,导致剩下的可交往的朋友寥寥无几,加上老年朋友搬家或渐渐离去,他们变得越来越孤单。所以,当年龄渐老时,我们就应有意识地建立一个好的社交网络,不一定要很大,但也不能太小,一定要在方便的物理距离内有几个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伙伴,这样就能很好的避免老来的孤独,也不会对正处于壮年既要忙家庭又要忙事业的子女们有太高的陪伴自己的期望了。
要强调的是,不管那个年龄,独处不一定是坏事,但太长时间的独处可能带来孤独感。一定时间的独处可以缓解强烈的情绪,促进身体休息和心理放松。但当人们独自一人并经历负面情绪时,独处就容易导致孤独感而产生害处了,这种时候人们往往需要亲密的朋友能倾述烦恼分享苦闷。在考虑独处可能带来孤独的风险时,把握一个人通常独处的“基线”时间也很重要。比如有些人可能认为每天8小时的独处时间太长,会产生孤独感,但对另一些人来说,每天8小时独处可能是很好的长度,他们感到很舒适。每个人要找到自己的“独处容忍度”。另外,更重要的是人如何度过独处的时间。园艺、散步、书画和阅读等活动可能会激发人们将独处时间视为获得休息和放松的一种方式。用有趣有益的活动占满独处的时间是防止孤独感产生的有效手段。
最后,我们确实要充分认识到孤独感对健康不利的影响。长期孤独可能导致抑郁、焦虑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影响整体健康。研究表明,孤独感可以增加患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并降低人的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增加对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孤独感甚至被认为是早死的风险因素之一。感到孤独的人可能更少参与体育活动、有不良的饮食习惯,或者可能会增加使用烟草和酒精等不健康习惯,还可能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睡眠障碍又可能增加许多健康问题,如肥胖、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风险。孤独的缺乏社交支持的人还可能在应对压力和恢复健康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参与社交活动,维持良好的社交网络对于减少人的孤独感,维护整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经常注意自己,亲人及朋友的社交情况,努力减少每个人的孤独感,获得更好的心理与身体健康。尤其是对于计划未来几年退休的老人,一定有提前培养一些可以长期坚持的兴趣爱好,并建立一个亲近(心理上与物理距离上的)的社交网络,以防止(可能是)漫长的退休生活中可能的孤独感,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